《鲲鹏击浪》:再现革命者的青春岁月与成长历程 -
电视剧《鲲鹏击浪》描写的是1918年青年
历史景象与人物成长双线交织互动
该剧展现的一幕幕现实场景,让青年毛泽东逐渐看清了当时社会的本质,放弃了最初对无政府主义的幻想和教育救国的主张,转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真理。在这三年中,他进行了丰富的社会实践:在长沙当小学教员,组织湖南学子赴法勤工俭学,领导“驱张运动”,到北大当图书管理员接触了
该剧把人物放在广阔的时代和社会生活中表现,以丰富的细节和对人物心理与情感的细腻描写,做到了典型环境、典型人物与典型细节的有机统一。正是通过这种深入到社会深处、生活深处、情感深处、思想深处和人物内心深处并与人物经历相结合的创作手法,这部剧真实生动地描绘出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转变过程和行动过程,为人物成长打开了丰富而开阔的叙事空间,同时也为该剧增添了浓厚的人物传记剧和历史年代剧的特色。
青春化表达与历史厚重感融会贯通
该剧从青春和成长的角度呈现毛泽东的思想、情感和行为,真实地还原他的成长经历,展现他的青春风采,让年轻观众产生情感认同和精神共鸣,这也正是当下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应当具有的艺术创新和追求。
剧中细致地写出青年毛泽东来到北京后,首先面临的是租房、求职等与普通人同样的生存难题,那时的毛泽东既要操心一日三餐,也惦念着家乡的父母兄弟;既要为赴法勤工俭学而刻苦补习法语,又要在陌生而寒冷的北方应对生火取暖、打水做饭等生活琐事;既要为同学们赴法勤工俭学而四处奔走,又要数着口袋中的铜板精打细算、节衣缩食。同时他还有着思想的迷茫、对社会黑暗的愤怒和失望……同时,该剧也倾尽笔墨展现毛泽东独特的青春风采:困顿但绝不放弃奋斗,贫穷但绝不失其志向,迷茫但绝不断其追求。这既是青年毛泽东的真实性格写照,也是湖湘文化“心忧天下,敢为人先”的精神赋予一个湖南学子的文化印记,更是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有为青年的整体青春特征。这就让该剧在追求革命历史题材青春化表达的同时,也不失历史的厚重和与时代的贯通。
深挚友情动人爱情传达丰富精神世界
作为湖南一师的“三杰”,毛泽东、
《鲲鹏击浪》大胆起用青年演员出演革命历史人物,让这部剧的表演风格与角色面貌焕然一新。这批演员的年龄与剧中人的年龄基本一致,因而真实地呈现出剧中人的青春气息与生命活力。他们以朴素、本色、自然的表演,使自身与各自的角色浑然一体。在某种意义上,这也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创新之举。(作者:李京盛,为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)
相关资讯
评论
- 评论加载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