霸榜两周,这女女片是要卷死内娱 -

时间:2025-04-19 03:05:42阅读:0
战场上。一柄机枪射出一梭子子弹。一只小手扔出一枚杀伤力极大的地雷。当镜头后移,你看到了几名裹着黑头巾的年轻女性,她们熟练地扶着机枪。这是哪部动作片的桥段?不,残酷之处在于,这是纪录片。它就发生在80年代的伊朗。而镜头中的这些燃烧复仇之火的女性,十多年前,也曾穿着时尚,正常地毕业、工作,朝气蓬勃地想投身国家的未来。革命之间?ntre revolu?ii这部获得2023年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奖(国际影评人联盟奖)的纪录片,有两个吸引眼球的标签。一是“革命”,二是“同性”。70年代的罗马尼亚,女大学生玛利亚邂逅了来
  • 革命之间
  • 历史 剧情
  • Victoria Stoiciu 伊林卡·哈特纳

战场上。

一柄机枪射出一梭子子弹。

一只小手扔出一枚杀伤力极大的地雷。

当镜头后移,你看到了几名裹着黑头巾的年轻女性,她们熟练地扶着机枪。

这是哪部动作片的桥段?

不,残酷之处在于,这是纪录片。

它就发生在80年代的伊朗。

而镜头中的这些燃烧复仇之火的女性,十多年前,也曾穿着时尚,正常地毕业、工作,朝气蓬勃地想投身国家的未来。

革命之间

?ntre revolu?ii

这部获得2023年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奖(国际影评人联盟奖)的纪录片,有两个吸引眼球的标签。

一是“革命”,二是“同性”。

70年代的罗马尼亚,女大学生玛利亚邂逅了来自伊朗的扎赫拉,二人发展出一段同性恋情。

当时正值伊朗革命。

于是扎赫拉离开了恋人,投身祖国的革命事业。

玛利亚则留在了罗马尼亚,迎接即将到来的政治巨变。

自此。

二人开始了十余年的书信往来。

但。

短短68分钟。

你会看到的,不仅是两个国度冰冷的现实影像。

而是关于革命、关于城市生活、关于历史书中看不到的,大众真实的私语。

01

70年代的罗马尼亚是什么样的?

和平,且安逸。

历史画面里,镜头扫过一双双少女的眼睛,整条街道徜徉着活力。

而伊朗呢?

激情,而混乱。

导演给了一段色彩万千的镜头,那儿正萌发着一场反帝制革命。

作为一名伊朗留学生,如果你是扎赫拉,你该怎么做?

留在和平的异国他乡?

还是回国投身轰轰烈烈的革命?

扎赫拉选择了后者。

毫无疑问,人们对革命的憧憬总是美好的,对新事物也总是充满了期望,于是扎赫拉回国之后,与伊朗街头的一个个身姿轻盈、发着传单的少女一样,认为只要自己努力,就能创造一个更好的伊朗。

但。

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。

新的并不一定就是好的。

打败恶人的,也并不一定是正义。

好不容易推翻了帝制,却在一夕之间,革命果实,被窃取了。

没错。

就是你熟悉的“神权力量”。

人们整齐划一对着新的力量朝拜,表面和谐统一的动作背后,却隐藏着不可知的危险。

他们迎来了战争——

无法止歇的山火、千疮百孔的玻璃、汽车倒插在大地、道路上全是军事坦克的前行。

他们把女性派上了战场——

昔日的同窗姐妹不得不成为战场上,裹着黑袍的复仇战士。

于是玛利亚写信问自己的恋人:“这是你梦想的革命吗?”

扎赫拉无法回答。

那么,看上去安定和平的罗马尼亚呢?

玛利亚的世界就那么顺遂吗?

就在伊朗革命的10年后,罗马尼亚的人群也同样被点燃。

影片用一段宏大的集体之舞展现了玛利亚口中“枯燥、憋闷、限制”的十年。

大家表情单一。

众口一致地唱起赞歌。

只是影片,却没有配上声音。

这是一个失语的时代。

也是一段压抑的时代。

直到十年后。

真正的革命吼声才在街头爆发。

然而。

历史的车轮总会轧向同一道深坑。

罗马尼亚的革命胜利了吗?

和伊朗一样。

旧势力确实被推翻了。

但迎来了什么呢?

玛利亚看着没有一块好玻璃的公交车,听着亲人抱怨通货膨胀之后物资的极度短缺。

她也许会想起,那个异国恋人多年前经历革命时的一段心声:

当周围的噪声大到

淹没了你自己的声音

你要坚信自己的声音

是的。

这是《革命之间》这个片名的第一层含义,它展示了难得一见的上世纪伊朗及东欧革命的真实政治影像。

他们截然不同,但又殊途同归。

仿佛是一个解不开的魔咒,重复,轮回,不断地消耗着年轻人的激情,与信心。

02

但如果仅仅如此,恐怕也不值得Sir特地写这么一篇。

这么多年来,讲述革命的纪录片多如牛毛,《革命之间》何以能够引起关注?

一个词:女性——

在轰轰烈烈的革命叙事中,向来被无视的女性。

有个有趣的设定。

电影的开头便告诉你这两名女性是恋人关系,但当你觉得这该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虐恋剧情片时,《革命之间》却从没用一个镜头告诉你两位女主角的模样。

代替她们存在的,只是两个低沉的女声念白。

是的。

她们的模样,早被人忘却了。

就像在历史的书写中,那些不断被遗忘,不断替代被发声的女性本身。

就像片中的一个细节。

画面中,是都市中家庭女性一系列得体而幸福的生活片段。

而这里的旁白。

突然变作了宣讲式的男声。

这个声音,在用一种“完美的规范”来倾轧这对女性情侣的私人空间。

什么意思?

说白了,就是在那个年代,女性没有任何话语权。

任何“离经叛道”的人,都要接受这个“美好”社会的严格规训。

于是。

她们会恐惧——

玛利亚在信中对扎赫拉讲,自己在街道上常常觉得恐惧,因为会看见曾经跟踪过她们的男人。

她只能穿着风衣仓皇奔跑。

她们会妥协——

玛利亚等了扎赫拉三年多,她承受不住周围人窃窃私语的打量,于是选择了“正轨”,结婚。

他们容不得一点不同。

玛利亚在信中说,女性投入到爱中,如同投入社会,都是在“以我的身体做砖墙”。

但。

热情就可以赢得胜利吗?热忱就可以赢得尊重吗?

在那个男性社会的叙事下,恐怕,再大的热情,也只能成为可装饰的符号,或者可牺牲的对象。

就像片中的一段叠印镜头。

一段激昂又刺耳的古典乐中,红彤彤的炼钢锅炉在底层画面燃烧。

首层是一段有序有力的男性强力舞蹈。

渐渐地,女舞者旋转着红裙从一角涌入。

而那个位置。

恰好是底层画面放置燃料的焚烧炉。

是的。

对女性来说,那个社会,就是一个巨大熔炉。

她们在熔炉里舞蹈。

发不出一点声音。

而这,也是《革命之间》的第二层含义:它让女性的声音如幽灵般漂浮在革命之间,让你从泛化的异域视角回归到个体。

没有暴戾,没有控诉。

只是静静地告诉我们:历史上,她们,曾经拥有名字。

03

看到这里,或许很多人也意识到了:

这不就是香特尔·阿克曼的《家乡的消息》吗?

用书信串起城市图景,本质上,是对私人/公共,个体/集体的重新书写?

但Sir总觉得。

在某种程度上,它更接近于2021年的那部《无知之夜》。

同样是革命中不被看到的爱情。

同样是用最基础的视听技巧,在绵延多年的真实素材中,发出创作者自己的声音。

更重要的是。

尤其是电影结尾我们会发现,片中的角色,其实是虚构的。

她们是通过政治警察的资料、编导自身及母亲一辈曾有的经历而凝成的两个符号影像。

但神奇的是,只要你看完这68分钟,便不会将这种“虚构”与“虚假”联系在一起的。

为什么?

不仅是因为“情真意切”。

更多的,是因为我们接受了这样的历史观。

事实上,在电影的开头,导演就有意透露这一切,他引用了阿扎尔·纳菲西(美籍伊朗女作家)的话作为开场:

你需要用想象力来

想象出一个并不存在的未来

对于影片里的人物来说,这是她们投身革命的动力源泉。

而对于我们来说,可以去想象的不仅是未来,更可以是历史。

是的。

史书上的历史,并不一定就是真实发生的历史,他们是胜利者的书写,是后来人的想象,是当下价值观的推断,它们并不是铁板一块。

更何况。

这里还有许多偏见,许多舍弃,许多书写人的刻意为之。

于是我们更需要去用力想象。

想象那个年代真实的样子。

想象那些被刻意忽略的人。

从这个角度来说,《革命之间》与其说是纪录片,不如说,是剧情片,是散文,是诗歌。

和同样由档案整理出的《窃听风暴》一样。

它们所呈现的,不过是几十年后,我们再次回首那段历史时,更接近真实的样子。

不同的是。

这部电影里没那么满目疮痍。

它是一群年轻人,曾经充满希冀的,一个小小的逗号。

所以。

虚构的真实也好,历史的重述也罢,其实都不重要。

重要的是,有人还会讲述这样的故事,有人还会记得那群被遗忘的人,并情真意切地把它记录了下来。

哪怕再私人。

哪怕再小众。

就像电影的最后一段。

罗马尼亚的烟花在夜空中下坠,游乐园旋转的裙摆,把时针拨回了十年前。

照片会褪色。

但镜头不会。

那年海边沙滩上的女孩们,在画面里,会永远肢体丰美,未来无瑕。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