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爽又出事了,这次别只看到瓜 -

时间:2025-04-19 05:06:18阅读:0
某爽又出事了。前几日,其前夫张恒在美国召开发布会。直指某爽虐待儿女,并公布相关图片、视频。图中,女儿手指受伤缝针,儿子鼻下也有伤口。两个孩子皆在某爽监护期间受伤。据张恒称,孩子们所说的受伤原因与某爽的说法不一致,且多次表示恐惧,「不要去妈妈那里」。随后,某爽父亲发文驳斥张恒说辞。某爽本人也回应,称虐童子虚乌有。双方各持一词争论不休,多次发文对峙。谁对谁错目前还没有定论,是否虐童仍是疑云。在吃瓜之外,鱼叔注意到了一个问题:我们对「虐童」这件事,存在太多的误解。就像微博热搜下,不少网友只看了孩子的受伤照片就断

某爽又出事了。

前几日,其前夫张恒在美国召开发布会。

直指某爽虐待儿女,并公布相关图片、视频。

图中,女儿手指受伤缝针,儿子鼻下也有伤口。

两个孩子皆在某爽监护期间受伤。

据张恒称,孩子们所说的受伤原因与某爽的说法不一致,且多次表示恐惧,「不要去妈妈那里」。

随后,某爽父亲发文驳斥张恒说辞。

某爽本人也回应,称虐童子虚乌有。

双方各持一词争论不休,多次发文对峙。

谁对谁错目前还没有定论,是否虐童仍是疑云。

在吃瓜之外,鱼叔注意到了一个问题:

我们对「虐童」这件事,存在太多的误解。

就像微博热搜下,不少网友只看了孩子的受伤照片就断言:不算虐童。

理由是:谁小时候没受过伤。

同时,另一批人则言之凿凿:这在美国就算虐童。

由此还延伸出了中美关于虐童的社会文化、法律差异话题。

那么,怎样的伤害算虐童?

为什么本应是避风港的家庭,会成为孩子们的噩梦?

今天,鱼叔想借一部高分冷门韩剧追问——

赤月青日

??? ???

主角车友京(金宣儿 饰)(「金三顺」的演员金宣儿 饰),是一位儿童心理咨询师。

工作中常与心理问题患者儿童接触。

她爱童护童,正视尊重孩子。

对虐童者,更是零容忍。

但一次车祸,彻底摧毁了她的生活。

高架上,一个小男孩突然冲出,死在了她的车前。

爱童者成了杀童者,愧疚感快将人撕碎。

更诡异的是,从那之后,车友京总能看见一个绿衣小女孩。

女孩不会说话,总是突然出现。

并将车友京推入一个又一个命案之中。

而这些案件又都有同一个主题:虐童。

《赤月青日》布局数个虐童疑云案件。

无一不在试图挖掘一个问题:

虐童这样人神共愤的事件,为什么会频频发生?

有人虐童,是为了钱。

一个案件中,某男子被发现死在车里,身边放着300万现金。

他的妻子被传唤到警局,却毫无悲伤表现。

审讯过程中,只在乎自己能不能拿到赔偿金。

女儿更是奇怪。

爸爸死去,不仅没有眼泪,反而脱口而出惊悚之句。

原来,母女之所以对男人之死如释重负,是因为之前遭受非人折磨。

死去的男子是个赌徒,并有十分严重的家暴行为。

他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殴打妻子,甚至致残。

又因嗜赌欠债,不得不到处筹钱,直到他发现骗保可以带来新财路。

为了拿到保险金,男人可以生生折断女儿的手指。

孩子对于他来说,只是带血的摇钱树。

车内的300万,就是用女儿的哭嚎与伤痛换来的。

而有人虐童,是因为厌恶孩子。

因为不喜欢,所以随意处置。

就像另一起案件中的嫌疑犯,狗厂老板。

他十分好色,强奸了一个拾荒女孩,致使她诞下两名女婴。

在这样的生存境遇下,孩子的出生成了彻头彻尾的悲剧。

极端生存环境加上挨饿,让一岁多的妹妹经常哭闹不止。

狗厂老板对此十分厌烦,动辄动手让孩子闭嘴。

长此以往,妹妹死在了拳头之下。

而姐姐小娜,亲眼看着尸体被草草埋葬。

还有人虐童,竟然是出于信仰。

数年前,一起夫妻合作杀子焚尸的虐童案引起轰动。

二人因奇怪的信仰犯下罪行。

丈夫杀子后,妻子帮其焚尸灭迹。

二人对此不悔不痛,甚至因同谋而感情日笃。

孩子的死,竟成了夫妻感情的助燃剂。

这些剧情,看似极端,但其实现实还要更残忍。

弑子骗保案,几次登上热搜。

邪教信徒杀掉亲生孩子的案例,并不鲜见。

至于双人共犯,在现实中也有类似案例。

2020年的重庆两幼童坠亡案,表面看是意外事故,实际上是亲生父亲和情人所犯下的谋杀。

他们将孩子视为阻碍。

恰似剧中所描绘的那样,如此骇人的罪行竟然是为促进二人之间的关系。

两名罪犯的聊天记录

这些案例摆在眼前,没有人会不震惊、不愤怒、不恐惧。

而这部剧则用另一种极端方式,释放了大众的情绪——

犯案的虐童者,相继被杀。

骗保男死在车里不久后,狗厂老板也突然暴毙。

死状惨烈,牙齿全被拔除。

尸体呈下跪认罪姿势,背后还被刻有虐童诗句。

而杀子焚尸案当中的犯人,则与被害者一样,被杀害焚尸。

比起常见的连环杀人案,这更像是一场审判式的复仇。

更巧合的是,这些案件或多或少都与女主车友京有关。

她或是发现了尸体,或是提供了线索……

然而正当警方决定追查车友京时,反转再次到来。

多数人将虐童与身体伤害划上等号。

但实际上,更多的暴力是肉眼看不见的。

某爽虐童事件中,郑父曾提及张恒的「仇恨教育」。

虽然真相未明,但相似的教育方式并不少见。

在孩子心中灌输仇恨与恐惧,就像将勾刺置入血肉。

伴随着疼痛的成长,如何能健康。

剧中,狗厂老板将妹妹埋尸后警告小娜:

「敢说出去试试看,拧断你脖子宰了你!」

这句威胁像一团恐怖乌云,包裹起小娜的生活。

小娜不敢睡在床上。

每晚睡觉前,还会背诵这句警告。

像是怕忘记,又像是已经魔怔了。

每当车友京和警方想从小娜口中找到狗厂老板的犯罪线索,小娜便会不停重复这句话。

如果不小心说出了「危险的话」,小娜会吓得直接捂住嘴巴。

孩童之口说诅咒,恶毒残忍与天真形成巨大对比,让人心痛。

小娜也从来不哭。

惊吓或受伤,都能波澜不惊。

看似是超乎年龄的淡定,实则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恐惧。

眼看妹妹因哭闹被杀之后,又怎么敢再掉眼泪。

确实,养孩子被很多人视为「麻烦」。

于是有人只管生不管养,任由孩子自生自灭。

但其实,幼童没有基础的生存能力,弃养、怠惰育儿也是虐童。

车友京在车祸后,一直沉浸在对去世男孩的愧疚里。

她很想做些什么,弥补这个巨大的错误。

但男孩去世已半年,父母都难觅踪迹。

车友京自作主张,找寻起孩子的亲人。

几经周折,却发现其父身在监狱。

好不容易找到孩子母亲,请求她领回骨灰,谁料却遭到拒绝。

孩子母亲生育时还未成年,19岁又生了二胎。

连自己都无法负责,遑论孩子。

于是直接丢掉,不管不顾。

被弃养后,一对子女相依为命。

哥哥为找妹妹,死在高架上。

妹妹生活在垃圾堆里,奄奄一息。

作为父母,二人没有虐打行为,但同样将孩子推入深渊。

更气人的是,当孩子因被丢弃而死,才能再次变得「有用」起来。

成为自私大人手中勒索敲诈的利器。

当然,也有负责的父母。

但亲则生狭,容易失去界限。

轻者,对孩子冠以「爱」之名的言语侮辱到处可见。

重者,不知不觉间将「为了你好」发展成过度控制也是虐童。

孩子难辨其中差别,自然信任父母。

但身心创伤性感受和怪异行为是诚实的。

伤痕与眼泪,也是诚实的。

虐童看似是即时性事件,打骂停手就算结束。

但经受过身心暴力,又或目睹过虐童事件的孩子,后遗症更令人不敢细想。

精神创伤会催生毁灭倾向。

弗洛伊德精神分析,将毁灭欲分为向内的与向外的。

向内,就是自残。

比如经历过妹妹死亡的男孩,就特意让自己从楼梯上摔下去。

这些非常细小幽微的变化,常因孩童年幼而被轻视。

更有父母将其当成意外,不愿「小题大做」。

男孩的父母,就将心理咨询视为精神疾病前兆。

因顾忌「家丑」切断了男孩的心理治疗。

但现实却是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,还会发展成向外的暴力。

从伤害自己转向伤害他人。

仇恨势必会滋养出更尖锐的仇恨。

原生家庭的诅咒藤蔓也由此疯长。

除此之外,孩童还会模仿施暴者的行为,成为成长隐患。

就像小娜目睹狗厂老板的埋尸之后。

自己捡到死去的麻雀,也会「复制」当时的情形。

很多案例中,被虐待的伤痛将会伴随一生。

车友京身边的绿衣女孩幻相,其实就来源于儿时的梦魇。

目睹过的虐童现场,成了童年时埋下的炸弹。

随时可以引爆,炸毁岌岌可危的生活。

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有句经常被引用的名言:

「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,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。」

每一件虐童案,都挑战着大众底线。

不仅因为孩童幼小,是人都会有恻隐之心。

更是因为这伤害来自最亲近的人,更添绝望。

《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调查与研究报告》中调研发现。

697例案件中,父母施暴占比84.79%。

这个数据,称得上触目惊心。

诚然,人人都有组建家庭的权利。

但却常常忽略,其实为人父母需要终生的学习。

比「为了孩子」的口号更重要的,是真正设想孩子的处境。

讽刺的是,某爽虐童案件中,双方都说孩子是底线。

可又是怎么做的?

张恒的视频显示,在孩子们惊恐大哭、语无伦次时,他不仅没有安抚,还持续制造压力逼问孩子,令孩子愈发崩溃。

而某爽这边,回应质疑的同时还不忘在文中夹带广告。

两方都试图让外界站在自己这一边,相信自己是被构陷诬赖的。

但,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中,只有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。

舆论风口、婚姻战场又或头版头条,从来不是利于孩子成长的空间。

希望,大人有力骂战时。

也能想一想。

孩子是否有力承受。

相关资讯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