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身黑料的他,居然靠这新片洗白了 -

时间:2025-04-19 06:11:20阅读:0
年关将至,各大媒体的十佳榜单纷纷出炉。排名嘛,见仁见智。但不失为一个查缺补漏的契机。比方说《时代周刊》这份榜单。前三名选得很有意思。全是以儿童为视角的电影。今天,鱼叔想聊其中一部。它的阵容够硬。安东尼·霍普金斯、安妮·海瑟薇出演。还有劳模姐彩蛋式客串。导演则是多次入围戛纳主竞赛的詹姆斯·格雷(《星际探索》《迷失Z城》)。其中探讨的话题,放在中国也毫不违和。话不多说,一起来看——《世界末日》Armageddon Time简言之,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「熊孩子」的故事。有多「熊」?小到在课堂上捣乱。把老师画成大火

年关将至,各大媒体的十佳榜单纷纷出炉。

排名嘛,见仁见智。

但不失为一个查缺补漏的契机。

比方说《时代周刊》这份榜单。

前三名选得很有意思。

全是以儿童为视角的电影。

今天,鱼叔想聊其中一部。

它的阵容够硬。

安东尼·霍普金斯、安妮·海瑟薇出演。

还有劳模姐彩蛋式客串。

导演则是多次入围戛纳主竞赛的詹姆斯·格雷(《星际探索》《迷失Z城》)。

其中探讨的话题,放在中国也毫不违和。

话不多说,一起来看——

世界末日

Armageddon Time

简言之,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「熊孩子」的故事。

有多「熊」?

小到在课堂上捣乱。

把老师画成大火鸡,被抓包后轻描淡写一句:只是图个乐。

上台罚站也不安分。

背着老师在同学面前做小动作。

回到家依旧不让人省心。

饭桌上,外公正回忆自己身为犹太人,被纳粹迫害的往事。

保罗却在旁边因为一点小事哈哈大笑。

这让沉浸在悲痛中的家人倍感冒犯。

他还当着一众长辈的面,吐槽妈妈做的饭菜「太恶心」。

不管不顾地跑下餐桌,打电话点中餐外卖。

但比起下面这两个大篓子,这些小事都不算什么了。

一天,保罗和好友因为顶撞老师,被罚去洗画笔。

两人竟趁机躲进厕所,偷偷吸大麻。

大麻是好友带来的,保罗并不知情。

他也丝毫没把这当回事。

被校方叫去谈话后,他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。

但他的第一反应,是想通过母亲的家校联合会主席身份摆平这件事。

一副有恃无恐的样子。

此事过后,保罗被父母安排转去私立学校。

但到了新学校,他依旧不安分。

竟然和好友谋划着一起出逃,到别的地方开始新生活。

资金从哪来呢?

保罗冒出一个馊主意:偷走学校的电脑,再卖给当铺。

好友本来有点犹豫。

但在保罗的「画大饼」诱惑下,他决定铤而走险。

二人顺利偷出电脑,畅想即将到来的美好生活。

殊不知,等待他们的是「世界末日」。

警察闻讯赶来。

他们被逮捕了。

捣乱,吸毒,偷窃……

这样的「熊孩子」,看得人上火。

但神奇的是,许多观众非但没有反感,还对保罗的经历感同深受。

甚至为他说话。

为这样的「熊孩子」辩护,是什么心理?

别急,听鱼叔细细道来。

其实,在上面的讲述中,鱼叔有意「断章取义」。

保罗为什么会做出这些举动?

做出这些举动后发生了什么?

统统避而不谈。

但实际上,影片的深意,恰恰就埋在这些前后情节当中。

它让我们看到了更深一层的问题——

熊孩子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?

首先,家庭教育。

保罗成长在一个二胎家庭。

时常遭到哥哥完全没来由的欺负,或是言语挑衅,或是肢体推搡。

父母很清楚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。

但他们从未出面干涉。

当保罗向他们求助时,也仅仅用一句玩笑话敷衍了事。

哥哥成绩优异、性格强势。

他充分满足了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。

相比之下,保罗显得那么「不切实际」。

既无心学习,还整天幻想做一个艺术家。

因而,在家庭关系中,他始终找不到认同感。

安全感也是缺失的。

母亲总把「家里没钱」「你不知道我们多辛苦」挂在嘴边。

父亲则不懂得处理矛盾,遇事便大吼大叫,直接上手。

甚至把厕所门锤烂了,只为逼保罗出来。

唯有外公,尊重保罗的梦想。

鼓励他不要对这世界妥协。

可随着外公骤然离世,保罗在家里失去了最后的同盟。

导演有意用两种色调象征保罗的内心。

外面的世界,温暖明亮。

回到家里,画面倏地阴沉下来。

保罗仿佛成了一个时刻被审判的罪人。

不够听话,不够聪明,不够务实……统统成了他的「罪名」。

所以,保罗才会在学校里用出格的行为吸引关注。

这是他为数不多有存在感的时候。

同时,他也对同样被边缘化的黑人好友有天然的亲近感。

其次,社会环境也不可忽视。

80年代的美国,白人保持着绝对主导地位。

社会文化中充斥着诸多歧视。

接受着精英教育的同学们,张口就是种族歧视的脏话。

保罗心里愤愤不平,却不敢吱声。

偷盗电脑事件当中,警察对保罗态度随意,却对黑人好友兴师问罪。

在审问室,保罗其实勇敢地承认了自己才是主谋。

但警察依旧固执地认为黑人好友才是罪恶的来源。

好友知道,无论如何他都会被严加处罚。

所以他主动背锅,最后一次帮助保罗。

保罗最后充满负罪感地接受了他的好意。

在这件事情上,保罗是懦弱的。

他接受了白人身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。

代价是失去友情和童真。

片名「世界末日」,取自美国前总统里根的一段讲话:

「我们可能是看到世界末日的那一代人。」

对于保罗的家人来说,世界末日是剑拔弩张的时局,是随着里根上台而大行其道的新保守主义。

而对于小小的保罗而言。

「世界末日」是外公的逝去,挚友的离开。

提前接受这个社会的「潜规则」。

一夜之间,长大成人。

隐去前后情节,只看保罗做的错事。

我们自然会不假思索地得出结论:保罗是个熊孩子。

只有当我们深入到他的处境当中,才能体味到他无可奈何的童年。

回头想想,网络上被口诛笔伐的「熊孩子」们,有多少也是被断章取义的呢?

我们只能看到一桩桩矛盾冲突激烈、戏剧性十足的热点事件。

前因后果未知,信息真实性未知。

但大众被调动起来的情绪,已经破笼而出。

2020年,重庆某小区的一辆车被划。

车主报警后,警方调取监控。

发现最近只有一名小朋友在周围走了一圈,还有用手摸车的动作。

小朋友被爸爸逮到了警局。

他解释自己当时只是在抓一只苍蝇,但却没有人相信。

最后小朋友的爸爸赔偿了车主3500元。

后来民警又用三天时间,查了许多摄像头。

这才发现车上很早就有明显的划痕了。

如果没有遇到这么负责的民警,也许世上又会多一个被网暴的「熊孩子」。

无独有偶,红极一时的真人秀《变形计》,也是「制造熊孩子」的重灾区。

2015年,GQ实验室采访了《变形计》第七季的主人公。

揭露了《变形计》不为人知的黑暗面。

城市主人公施宁杰自己总结了节目组的套路:

「节目组要你坏的时候,他就会刺激你,激怒你;

要你好的时候,你就看到导演们焕然一新了,

我觉得你今天非常棒、你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举动,这样不停灌输。」

相比行为出格,也只会被看作叛逆的城市主人公。

被节目设计的农村主人公王红林,就没这么好运了。

当时节目组为体现城市孩子对她的关心,特地安排了一个男同学帮她洗脚。

她当时并没有在意。

但节目播出后她被骂成了筛子。

还有不少网友截取她的图片进行丑化。

「没有公主命却有公主病」是当时媒体最常用的标题。

节目结束后,王红林一直生活在周围人的指指点点之下。

她日渐消沉,有段时间甚至陷入抑郁。

时过境迁,如今虽有不少人替她平反,但那些伤害终究是无法弥补的。

隔三差五上热搜的「熊孩子」,早就成了流量密码。

但,身为大人的我们,是否该更谨慎、更理性一些?

某乎关于熊孩子的热门问题

任何一个在成人看来不听话、不懂事、不守规矩的儿童。

都可以被称为「熊孩子」。

一旦被贴上「熊孩子」的标签。

他们自身的局限、行为背后的动机原因就被忽略了。

我们仿佛毫不费力地获得了批判、惩罚他们的权利。

我们似乎很容易忘记:

儿童的种种能力都尚未发展完全。

他们的三观也尚未形成。

我们潜意识里总会以自身作为参考,去评判儿童的行为。

其中本身就含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权力关系。

同理,成人在社交媒体上牢牢掌握着话语权。

而儿童甚至会成为被调侃、丑化乃至网暴的对象。

如今的网络上,充斥着大量以「熊孩子」为主题创作的夸张又猎奇的视频。

更糟糕的是,在这种语境下。

我们有可能不自觉的,用审视熊孩子的方式来看待所有见到的儿童。

然而回想我们的童年。

是否也有来自成人世界的恶意,让你的世界轰然倒塌?

知乎有个问题,「不被父母信任是怎样一种体验?」

在回答区,我们看到了答案。

孩子和我们不同,他们需要被特别对待。

我们比儿童更高大,更强壮。

我们有他们不曾拥有的能力、见识、三观。

审判是轻而易举的。

但一个合格的大人,不会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。

相关资讯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